WK綜合論壇, WK综合论坛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注册
搜索
熱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323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十八界

[複製鏈接]
累計簽到:1488 天
連續簽到:10 天
跳轉到指定樓層
楼主
發表於 2015-1-26 12:58:58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十八界(梵文:Astādaśa dhātavah),佛教術語,將有情眾生的世間法界分成三大類別:六內界、六外界、六識界,代表世間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種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,最為佛教論師所重視。
( a. _& w* V- z" s4 _$ F& h6 R: p/ P$ E+ y* ^
  定義! l$ l% \2 E3 H$ L2 O" E

5 N! U) @8 A- S  Z  《雜阿含經·四五二經》等定義了十八界:“世尊告諸比丘:緣種種界生種種觸,緣種種觸生種種受,緣種種受生種種愛。雲何種種界?謂十八界,眼界、色界、眼識界,乃至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,是名種種界。”
* a- r7 ?$ w$ q9 H: o; ]8 P6 S6 C+ N6 T, v; U  i
  十八界分為六根界、六塵界和六識界:
3 T' Z6 L$ B0 i; C# `
+ J9 i) H! z6 c' p6 S5 E$ W7 J* a  六根界:能見之根,名為眼界。能聞之根,名為耳界。能嗅之根,名為鼻界。能嚐味之根,名為舌界。能覺觸之根,名為身界。能覺知之根,名為意界。8 R; T- x, q& h$ m0 R

  m# S. U3 a* f* `" }  六塵界:眼所見一切色境,名為色界。耳所聞一切音聲,名為聲界。鼻所嗅一切香氣,名為香界。 舌所嚐一切諸味,名為味界。觸即觸著,身所覺冷暖細滑等觸,名為觸界。意所知一切諸法,名為法界。- u3 }; p0 F2 z0 g# V5 H8 N
9 f- O& a7 m, Z4 s+ ?% L
  六識界(六轉識):識依眼根而能見色,名眼識界。識依耳根能聞諸聲,名耳識界。識依鼻根能嗅諸香,名鼻識界。識依舌根能嚐諸味,名舌識界。識依身根能覺諸觸,名身識界。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,名意識界。; o# k4 s7 H0 \9 e7 W
0 ^! [4 k7 V  d7 S+ C0 C
  十八界的體性
1 `5 O" v: D, j# S% ]3 X+ b7 L/ U: Q- k& Z( }% i- T6 w
  其中的六根中前五根,再加上六塵代表的是代表了物質層面的色法。* H0 v1 x4 G0 |; a, E* Y* }) ]

* m* d/ A1 |8 J+ L/ j2 P% F: j% ?  其中的六識,再加上六根中的最後一個意根則是代表了精神層面的心法。' v5 ^' M, I, b; f$ a$ M, `! h

: {; I  b: m/ h  代表世間的十八界一一法─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皆是因緣和合、生住異滅,因緣而生、因緣而滅,都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非真實的法。
' [/ d. ~6 C0 ?+ y% i& z: K& E% L2 H; Y0 J* ]8 r: p9 c/ {; E
  各宗派觀點
7 ^, a0 a9 r' J9 w) F# C) x# ]2 }+ w
  說一切有部) h9 C. Q9 y5 p- k, E
5 c/ G" B0 \7 r' R1 q
  《大毗婆沙論》稱:十八界中六識界是能依,六內界是所依,六外界是境界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都具有十八界,六識身無間已滅名意界。十八界是為鈍根者說。十八界實體有十七或十二個,要麼去掉意界,要麼去掉六識界而同於十二處。
+ w. M/ s" y5 `
0 b; A' l0 k9 M( U5 v  b; _  意根、意界、意處三者經常被等同起來。在《法蘊論》中,定義了意根,而意界和意處與之同義,在《品類論》中定義了意界和與之含義一致的意處,定義意根是六識身,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定義了意界,意處就是七心界即六識界和意界,而意根與意界同義。
2 a9 p* t8 ?/ V; |. |5 k. _& O# ]* W0 B- r& x& b1 H- ^
  瑜伽行唯識學派
, V+ Z1 ?. @" w$ k) v+ U% K4 W8 g1 U) ?; V8 ^; q
  瑜伽行唯識學派在其阿毗達磨體係中承襲了十八界理論,並將其“十一識”學說配入十八界中。無著《攝大乘論》:
8 h7 V% U" K( E. R# F9 U; w% s; a$ [: W9 m* R  G/ h
  “此中何者依他起相,謂阿賴耶識為種子,虛妄分別所攝諸識。此複雲何,謂身、身者、受者識,彼所受識(應受識),彼能受識(正受識),世識,數識,處識,言說識,自他差別識,善趣惡趣死生識。”( e- Q* f: q8 K) i* l* a7 f

- K8 D! x0 N. Y1 u' M* r  “此中若身、身者、受者識,彼所受識,彼能受識,世識,數識,處識,言說識,此由名言熏習種子。若自他差別識,此由我見熏習種子。若善趣惡趣死生識,此由有支熏習種子。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。……”, Z9 T+ d% i' O9 U
  “此中身、身者、受者識,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。彼所受識,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。彼能受識,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。其餘諸識,應知是此諸識差別。”
* [0 |$ @9 c; c9 B0 \& j$ |* j6 Y# A% h0 w$ ^, b  ^
  眼等五內界對應“身識”,六識界對應“能受識”,意界與“身者識”、“受者識”二者的關係,有兩種學說:
  _# N( l1 w8 k8 w5 ]. Q1 ^; L9 a5 c' c7 Z% I- A
  世親《攝大乘論釋》:“謂身、身者、受者識者:身,謂眼等五界。身者,謂染汙意。能受者,謂意界。”9 X  T1 \2 V8 @1 f: }1 X3 E

- F1 `4 P1 {, y- f  無性《攝大乘論無性釋》:“謂身、身者、受者識者:如後當說,眼等六內界為性,如其所應。眼等五識所依意界,名身者識。第六意識所依意界,名受者識。”
  @' n/ }, u/ j# Y: s/ w$ s
$ ]* a3 e6 `; T  y' n+ j9 G  此二釋論之間的不同體現了唯識古學和唯識今學之間的根本分歧,漢傳法相宗采用了無性論師的學說。意界二分,其中“第六意識所依意界”即意根末那識,對應“受者識”;眼等五識所依意界對應“身者識”即阿陀那識,在護法論師等人的學說中就是阿賴耶識。
6 J" v( P! A0 w
8 j$ t; h; e, |- N  如來藏學派- t1 s' M& @) S3 m& B

9 n5 r# X% c+ N6 S' \4 o: g( T  如來藏緣起宗的經論中,十八界等其性真為“妙覺明體”即如來藏,祂藉種種的緣,出生及滅除一切法。
收藏收藏 贊贊(0)
把本文推薦給朋友或其他網站上,每次被點擊增加您在本站積分︰1宣傳
 分享同時學會感恩,一句感謝的話語,就是最大的支持!  歡迎交流討論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册

本版積分規則
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